学习策略指南

本页面通过问答,来解答你大学的困惑。

本站版权声明

本站UI设计由deepseek完成,文字内容版权隶属于KPS-Project团队,部分可能的PDF文档和视频学习资料来源于网络。

本站坚持公益原则,不接受任何形式的获利和捐赠。我们同意您以任何形式使用本站的资源,只希望您不要主动宣称本站的站内页面为您原创。

初识大学课程与评价体系
中学与大学学习有何不同?

如果你需要更高的绩点,那么大学和中学在“提升成绩的方法”这方面没有非常本质上的不同。最关键的两点,就是依旧要有计划地预习、复习、自定定时训练,和懂得主动复盘错误、总结题型

但是,大学毫无疑问是更加自由的,这或许是一个优点,可另一方面,确实也没有人为主动你引路,只有学会坚持不懈思想灵活,找到属于你的最优解,才能成就你自己。

深刻理解知识和高分有必然联系吗?

没有,或者不明显。事实上,争取绩点的那一套,一方面是和老师打好关系,让ta在给平时分的时候不恶搞你;另一方面,是勤加刷题尤其是真题(再次一点是教材题和课堂题),并且学会总结题型思路。

很有可能的是,你乃至你过往和未来的身边的人,都不是尊重知识的人。再说,或许知识并不是让人们来尊重的。

可是我想要追求人类知识的大厦,我想要把一切都想明白。

除非学习对于你来说是一种娱乐,不然趁早放弃这个想法。当然,你只需要除了吃饭、锻炼和睡觉以外,把一切时间都用在学习上,就可以达成这个目标,可是问题来了,你能做到吗?我不相信世上有人能做到。即使做到了,那又怎么样呢?

知识永远是人类的选择,而不是自然的真理。就是说,知识本来就是人为规定的对现实的一种“建模”。而比起想这个事,争取个人的最大利益,活出自己更期待的人生,才是对于人类来说更高层次的命题。

如何看待分数(绩点)?

它很重要,如果你追求留学或保研,乃至后期进入公司进行面试,它都是你的虽然不唯一但是却重要的硬通货。

可是它不能太重要,在追求绩点之前,建议你想明白,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样的生活。

“如果一个人把政策评分作为自己的至高追求,那么他就是这个政策的牺牲品。”————交大生存手册

平时分和老师个人好恶的关系很大吗?

看命,对于部分课程,存在“尽管你的期末卷面分数很高,但是因为平日不给老师捧场,所以老师会给你控分至一个中庸的分数,而通过操作让捧场的同学得到高分”的现象,部分大学的通识英语课程就是一个例子,好在,这种课程你这辈子一般最多遇到3个,并且学分不高,所以不用在意(意思是,平时的任务还是要完成,你只是不需要真的焦虑是否和老师打好了关系)。

再说正常的平时分,这个无论如何变化,最后都是靠出勤率和完成网课和网上作业等来实现的,你只需要遵守规则,按部就班。

关于确保拿下网课分的建议。

现今有许多课程的成绩会有大约15%通过完成规定的网课给出,区别于公认的好网课,这类网课往往看似精良制作,实际上节奏把握不到位,知识体系不充分,仅仅是应付任务而已。

在网课即将结束时,如果没有告知你的网络课程分值,一定要找到助教询问你的分数。不然可能会出现你其中期末都考了90+分,最后成绩下来发现分值低于90,严重不符合预期的现象。

在这里批评部分网课体系,助教和老师不愿作为,为了强行拉低学生分数,使得表面上看起来让成绩有区分度,不公告网课真实评判标准和学生真实分值,导致学生云里雾里地被扣分,这在大类课程(高等数学、英语、...)中尤其常见。而部分网课设计繁琐,一个课程使用乃至5个平台,表面上是深入国家要求,实现智慧教育,实际上是与外部平台之间的利益交换,实在吃相难看。

我应当使用AI完成作业吗?

一定要用。你或许会想,使用AI来完成那些小论文作业是不道德的,可事实上,所有同学都在用,如果你不用的话,那就是违逆时代的潮流。老师们也明白,在AI的时代,这样的作业已经不可避免地会沾上AI的影子了,那么问题是,如何让你在这样的潮流中脱颖而出呢?

有如下两点意见:1、卷面干净:对于手写的小论文,字一定要工整,对于电脑论文,排版一定良好。2、内容有针对性:手写的论文一般是思政性的论文,在开头紧扣课堂内容进行叙述,并引申出你的思考,至于后面的内容,只要每段开头有一个总起句,然后就是字多!疯狂地堆字!以展示你的“认真”;而电子版的小论文一般是科学性论文,这个时候字数适量,只需要做到清楚地表述出所要求的东西即可,然后就是一定要多加图片!一方面让你的论文好看,一方面直观地让老师感受你的用心。

我应该自己找网课看吗?

在自行评判过后,可以,如果你真有好的网课,那么你甚至可以把课堂变成你的自习时间,当然,下来还是要通读本节课对应教材章节,确保你是懂的。

大学教学的现状是无奈的,可也是稳定的,下面是绝大多数大学的现状,不过你不要着急苛责之,在指责之前,你应该知道,有一些小的问题可能是为了避免更加大的问题乃至避免系统的崩溃而无奈地存在的,所以对于个人来说,还是要关注好自己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40%摆烂

老师靠着念PPT度过正课

40%无奈

老师也很努力,但是课时安排就不科学(例如说部分学校的程序设计和离散数学,因为课时安排极其少,一学期学完别人一学年都不会学的知识,因此全程坐火箭)。或者老师也很努力,但是老师讲课能力实在有限

10%优秀

你的老师确实很优秀

10%荒原

灾荒年间,人们只要有东西吃就会感到满足,而部分大学课程同理。你很有可能根本找不到什么非常契合你的需要的课程,而学校里的课是你唯一的依靠,不要惊讶,互联网还没有做到现代知识的共享,网课资源多只是初高中以及考研培训以及低质量慕课带来的假象罢了。当然,功夫也不负有心人,真要认真找,那也能找到。但是某种意义上说,你找到的资源说不定真没你的老师讲得好。

生活态度与方式
我应当去图书馆自习吗?

如果你是一个纸质书学习爱好者,前往图书馆的通勤时间过长而拿着书会很不方便,以及纸张占用桌子面积会很大,这两者大概会使人恼怒,如果你是无纸化学习爱好者,那么只带一个平板(或者还可以带个笔记本电脑来遮住你对面)去图书馆学习是非常爽的。

虽然有点答非所问,但是你可以去看看这篇文章:在家还是在图书馆?

室友很烦怎么办?

空自发怒是没有用的,只有交流才能有解决问题的希望,你可以委婉地指出室友的问题,如果你发现你对室友的成见在道义上不成立(例如你讨厌室友有时哼歌并且哼得很难听)那么你可以把本页面转发给他并且告诉他有一些隐隐的小习惯会让别人讨厌你,所以君子要吾日三省吾身。当然,如果交流失败的话,那就忍和躲吧,总之千万别和人爆了,你爽了一时,后患却是会延续很久的。

竞赛
如何开头?

首先,我建议你参加高质量的竞赛,尤其是保研能加分的竞赛(具体请自行搜索相关文件,要么是必应搜索,要么向学长学姐询问)。在确定具体的竞赛后,再去搜索相关流程,了解流程,做一个笔记,乃至规划自己参加的先后顺序就行了,一般来说,大一不需要参加什么竞赛,当然你也可以基本地在高考后暑假自学高等数学,然后简单地参加一次大学生数学竞赛,体验一下这种做题类竞赛,不过,这种竞赛当然是和团队协作类竞赛(例如建模比赛、电子设计大赛等)相差极大的。

我完全看不懂竞赛的那些东西,怎么办?

竞赛的技能都是要你自己去学的,首先就是不要陷入知识误区,不要注重什么基础知识,你只需要知道怎么实现你需要的功能就行了,这个思想可能会延续到你未来的工作。当然,这绝不是鼓吹知识无用,知识永远是精进能力的阶梯,只是在当前阶段进行这样的学习必要的罢了。

不要盲目追求知识,这就说明,看书基本是不太建议了,寻找一些不错的课程,快速上手,实现想要的功能即可。本站也提供了一些实用学习流程,可以参考。

科研
如何开始?

有参与科研训练想法的同学,建议在大一(如果可以的话,听说有的学校也是在大二)参加类似于srtp或者叫大学生科研训练之类的活动。

选题是接下来会考虑到的事情,这里有几个原则。

一是“不要太难”,得让人一眼就看出来这是本科生能干的事情,你硬是去选高级的题目(或者说看起来很大的题目),结果最后做出来实际上是简单的成果,那么在答辩(如果有的话)的时候必然被老师认为是偏题,这是很危险的。所以说要选具体的课题,要选能让你明白,但是的确需要了解相关知识才能深刻理解的课题。

二是选择有成熟路线的课题,作为一个本科生,我们要尽可能合适地平衡我们的课题创新程度和我们的精力,而成熟的路线可以让我们快速上手,做出个更好的成果。课题分为两个类型,一种是“硬课题”,要求同学完成实验,一种是“软课题”,一台电脑就能完成,事实上,只要你会忽悠,两种课题都能得到好的成绩。你可以提前了解带过往届优秀课题的老师,打破信息差。

三是队友选择,组长一方面要推进工作,另一方面要听话,组员作为被分配任务的人,如果分辨出哪些任务重要,哪些任务不必要专注,那么组长也不要强行反复要组员做无用功。而组员即使被安排了无用功,也要尽可能完成任务,毕竟谁的眼界都会有局限的地方,组长听不听是组长的事,但是不完成工作是组员的失责。

除了srtp和大创以外,有什么参与科研的方式?

某种意义上,科研并不是本科生的必需品,所以大创仍旧是更好的选择。当然,平日你可以在课堂上多和老师交流,说不定就看对眼了,如果你比较内向的话,也可以通过邮件联系老师,例子:邮件